4月29日下午3時,國務(wù)院新聞辦公室舉行“新征程上的奮斗者”中外記者見面會,,邀請新當(dāng)選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圍繞“弘揚勞模精神 勇?lián)鷷r代使命”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,。全國勞動模范,、湖北宜昌五峰三農(nóng)客運有限公司駕駛員鄧蘭舟參加交流,,講述17年來扎根深山,、服務(wù)鄉(xiāng)親的故事,。


“請問您長期為村民帶貨,,您的動力是什么,?有哪些難忘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?”中外記者見面會上,,有記者向鄧蘭舟提問,。
“我是2006年進入客運行業(yè),那時候才21歲,。進入這個行業(yè)后,,我就在我姨父的車上賣票,就是一名售票員。”鄧蘭舟回答說,,“起初對這個行業(yè)也沒有很多感觸,,只是想著能有個事情可以做。我每天看到姨父特別忙,,一會兒在搬貨,,一會兒打電話,一會兒又在采購東西,。我也很奇怪,,就問他是給誰帶的東西。他說是給沿線的村民們帶的,,這段時間農(nóng)忙,,大家沒有時間進城,所以跟他說一聲,,他就把東西給他們帶回去了,。”鄧蘭舟說,當(dāng)時他還笑著跟姨父說,,怪不得姨父生意這么好,!“因為你人品好,所以人緣好,!每次都是滿員,。”
后來,鄧蘭舟才知道,,有很多老師傅平時都是認認真真開車,高高興興為鄉(xiāng)親們服務(wù),,是鄉(xiāng)親們最親的人,。“我也是在他們影響下,感觸越來越深,。就這樣在我姨父和其他老師傅們的影響下,,學(xué)著他們的樣子,踏入了這個行業(yè),!”

“勞模精神就是能吃苦,、能吃虧、能干活,,把自己的工作要做到最好,、最透、最精,。”當(dāng)被問及對勞模精神的理解時,,鄧蘭舟說,“作為一名普通的客車司機,我跑了近20年的農(nóng)村客運,,每天行駛在陡峭的山路上,,這就必須要求我有很強的安全意識和嫻熟的技術(shù)。不管天晴還是下雨,,我每天發(fā)車前必須仔細檢查車輛,,保持車輛的衛(wèi)生,讓人和車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(tài),,把每一趟的行程當(dāng)成守護家人的旅程,。我覺得這些小事看似平凡,正是勞模精神的體現(xiàn),。這種腳踏實地,、持之以恒、精益求精,、甘于奉獻的精神,,不管在任何時候、任何工作崗位都需要,,也會不斷地激勵著我們永遠向前走,!”

“開車時腳基本沒離開過剎車,,一雙鞋3到4個月,腳后跟就磨扁了,。”鄧蘭舟說,。從海拔超過1600米的村里,到海拔500多米的鎮(zhèn)上,,路陡坡多,、彎道多,單程跑一趟就要近4個小時,。每天,,鄧蘭舟都沿著這近40公里的盤山路,一路載客捎貨,。
這趟班車,,成為村民們心底樸實的期待。每天,,小小的車廂里,,堆滿了各種貨物,,山里反季的蔬菜,稱手的農(nóng)具,,急用的藥品……少則幾件,,多則近百件。在鄧蘭舟的駕駛座旁邊,,一直放著一本“帶貨”小本,,上面記著每天的代買代銷賬單和沿途停車點,字跡密密麻麻,,鄧蘭舟從未漏過一句承諾,。

“反正都是順手的事,能幫上忙就幫一下,。”這是鄧蘭舟常常掛在嘴邊的話,。有村民需要長期服藥,他都記在心里,,大概到了藥快吃完的時候,,他就主動詢問是不是又該買藥了,然后帶著空藥瓶在鎮(zhèn)上挨家藥店比對,,生怕買錯一粒藥,。
每過冬至,山里的臘肉香腸逐漸熏香,,有老人想給在外打工的子女寄一點兒,,鄧蘭舟自己買來真空機,幫忙抽真空,、貼標(biāo)簽,,打包著一份份沉甸甸的思念;到了開學(xué)季,,他又載著山里孩子們的行李和夢想堅定出發(fā),;山里的春茶采摘了,為了讓這山里的滋味早點到客人茶桌,,他忙著幫合作社帶貨出山,。

村民陳登春因風(fēng)濕病雙腿行動不便,,兒女遠在外地,。無論刮風(fēng)下雪,鄧蘭舟都會主動幫其捎帶副食和其兒女郵寄來的快遞,。有一次,,陳登春突發(fā)急病,恰巧被鄧蘭舟發(fā)現(xiàn)得以及時就醫(yī),。
“總是笑瞇瞇的,,服務(wù)態(tài)度非常好,。”漸漸地,他和老鄉(xiāng)們也有了默契,,一聲鳴笛,,大家就知道是鄧蘭舟來了。
可鄧蘭舟也曾想過放棄,。每天工作近10小時,,晚上需要住在山頂大巖屋候車亭旁的小木屋里,與家人聚少離多,。山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(wù)工,,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,乘客越來越少,,人最少的一趟,,收入才16元。
“你還這么年輕,,出去干點什么不比在這開客運強,?”有人勸他。2018年,,恰逢鄧蘭舟的女兒要到宜昌市區(qū)上小學(xué),,他決定到城里一邊開網(wǎng)約車,一邊陪讀,。

可剛離開不久,,鄧蘭舟隔三岔五就會接到鄉(xiāng)親們的電話——“你什么時候回來?我們都想你了,。”一邊是年幼的女兒,,一邊是掛念的鄉(xiāng)親,不到3個月,,鄧蘭舟還是決定回去,。他讓家人照顧女兒,自己又義無反顧地回到大山,,當(dāng)起了載客送貨的一葉“小舟”,。
這份真情也在大山里流動。2020年冬天,,大雪封山,,鄧蘭舟的車被困在村里無法發(fā)車。村民們凌晨摸黑出門,,硬是用鐵鍬和掃帚清出了一條路,,“為了讓鄧師傅多睡會兒,沒叫他,。”村民說,。
“家里有什么好吃的,,或者逢年過節(jié),還有孩子們從遠方回來了,,都會叫上我來一起吃個飯,。”在山上過夜的時候,總有老鄉(xiāng)邀請鄧蘭舟去做客,,吃熱氣騰騰的“殺豬菜”,、吊鍋飯。冬天發(fā)車時天還沒亮,,擔(dān)心他沒吃早飯,,村民會帶來熱乎的土家肉餅。

在這條40公里的盤山公路上,,鄧蘭舟一次次往返,、一次次“剎一腳”,從未駛離過鄉(xiāng)親們的心,。而淳樸,、可愛的鄉(xiāng)親們,早已把小舟師傅視為親人,,這份雙向奔赴的深情蔓延在大山深處,。
2022年,,“蘭舟志愿服務(wù)隊”正式成立,除了駕駛員,,還有理發(fā)師,、農(nóng)技員、教師等紛紛加入,,代銷山貨,、農(nóng)技培訓(xùn)……500多名志愿者接力在這鄂西大山中傳遞溫暖,惠及群眾3萬多人,。


像一束光照亮了蜿蜒的山路,,更照亮了村民的期盼,,鄧蘭舟的故事,,引發(fā)無數(shù)網(wǎng)友共鳴,。




“彎彎道路,通向那美好期待,。小小車廂,,載的是百味生活。我是一名農(nóng)村客運司機,,我熱愛這份工作,。”這是鄧蘭舟寫在自己社交媒體上的一段話。
十七年來,,他累計安全行駛超過90萬公里,,義務(wù)帶貨超過10萬件,載過的鄉(xiāng)親已經(jīng)無從計數(shù),。如今,,他手機里有800多位村民的電話、1700多個微信好友,,只要鈴聲一響,,他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個忙。而每當(dāng)看著老鄉(xiāng)們的笑臉,,他也更加堅定了要一直當(dāng)一葉載人捎貨的“小舟”,,無怨無悔。
山路彎彎,,情深依依
一葉“蘭舟”,,初心不改
未來,在這盤旋的山路上
“鄧蘭舟”的幸福班車
仍將準(zhǔn)點出發(fā),、如期抵達,!
編審:柳芳 康耀方 鄧國輝
記者:管根穩(wěn) 劉慶志 王磊 鄭莉莉 索一方 樂城 秦婧,宜昌臺,、五峰臺
編輯:王旭 陳亞曦 王雨湄
美編:梁意